
0898-08980898
当一个国家的英雄,在异国战场上以少胜多,救下七千友军,创造军事奇迹后,最终的归宿却是
与此同时,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骗子,却顶着英雄的光环,在香港上流社会呼风唤雨,享受着本该属于英雄的荣耀和财富,而且这一顶替就是21年。
时间拉回到1942年的缅甸,当时,日军势如破竹,企图切断中国最后的生命线——滇缅公路。
驻缅英军被打得溃不成军,其中,英缅军第一师、英印第十七师等约7000名官兵,被日军死死围困在仁安羌油田区。弹尽粮绝,更可怕的是水源被切断,数千盟军士兵在热带的烈日下濒临绝境。
这个九死一生的任务,落到了新38师师长孙立人麾下,第113团团长刘放吾的肩上。
刘放吾手中的兵力,满打满算不过1100余人,而围困英军的日军,是装备精良的第33师团,兵力超过3000人。
刘放吾没有犹豫。1942年4月18日拂晓,这位黄埔六期毕业的湖南汉子,下令发起进攻。
战斗异常惨烈,第一营营长张琦在冲锋时中弹牺牲,临终前还在大喊“接着冲!”
中国士兵们嚼着生米,端着刺刀,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反复冲杀。经过三天三夜的血战,刘放吾的113团硬是啃下了日军的核心阵地501高地,撕开了包围圈。
此役,113团以阵亡202名官兵的代价,不仅成功解救了7000名英军,还救出了被俘的500多名美国记者和传教士。
“仁安羌大捷”震惊中外,这是中国军队百年来第一次在境外取得的辉煌胜利,被西方媒体誉为“东方的敦刻尔克奇迹”。
师长孙立人因此获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,而作为前线总指挥的刘放吾,无疑是这场奇迹的直接创造者。
他的老上司孙立人将军在台湾卷入“兵谏”案,遭到软禁。作为孙立人的旧部,刘放吾受到牵连和打压,被迫提前退役。
为了养家糊口,这位昔日的沙场英雄,在台湾屏东,靠着老部下的帮助,做起了卖煤球的生意。他做的煤球从不掺土,货真价实,当地居民都称之为“将军煤球”。
从统领千军的将军到满身煤灰的小贩,刘放吾默默承受着这一切,从未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赫赫战功。
就在刘放吾为生计奔波时,一个叫叫林彦章的广东人,正在香港上演一出冒名顶替的大戏。
当年被救的英军炮兵团长菲士延,战后一直在寻找救命恩人。由于中文发音的误解,他把救命恩人“刘团长”记成了“林国章”。
他借来军装和勋章,熟读仁安羌战史,把自己包装成“林国章”团长,成功骗取了菲士廷的信任。
靠着这位英国将军的引荐,林彦章一跃成为香港上流社会的名人,住豪宅,开公司,享受着本该属于刘放吾的荣耀和财富,这场骗局持续了整整21年。
1963年,真正参加过仁安羌战役的老兵杨振汉(也有记载为方宁),在香港的报纸上看到了“林国章”的事迹,义愤填膺。他立刻找到记者,揭露了这个冒牌货。
媒体顺藤摸瓜,最终在台湾屏东的煤球摊上,找到了真正的英雄刘放吾将军。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,这位沉默多年的老人只是平静地说:“我只是做了军人该做的事。”
更深层次的,是复杂的政治因素。孙立人案导致其旧部受到系统性的打压和排挤,相关史料被刻意隐瞒或销毁,使得英雄的事迹被尘封。
加上战争年代的信息混乱和外国人的误解,共同造就了这场长达21年的荒诞剧。
1992年,仁安羌大捷50周年之际,时任英国前首相的“铁娘子”撒切尔夫人访问美国芝加哥时,专程拜访了时年93岁的刘放吾。
她紧紧握住老人的手,代表英国政府和人民,为他当年解救7000英军的壮举表达了最崇高的敬意。
面对这份迟来的感谢,刘放吾热泪盈眶,他依然用军人本色的口吻回答:“援救友军是我的职责。”
同年,台湾当局为他补发了迟到46年的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。美国总统老布什、加州州长也纷纷致函,感谢这位中国将军的英勇。
1994年,刘放吾将军在美国去世,享年95岁。他临终前依然挂念着牺牲在缅甸的弟兄们,他说:“那些牺牲的弟兄,该回家了。”
2013年,在各方努力下,仁安羌战役中阵亡的202名中国远征军将士的灵位,被迎回祖国,安放在湖南南岳忠烈祠。